艺术宗教?
前言
“用理性来打破所有迷信,追捕虚伪的神甫,——追求知识界自有精神的绝对自由,既不探寻上帝,也不找寻永生。”
这段引文应该出自黑格尔1797年撰写的《德国唯心主义的最老体系章程》,该书的完成得到了弗利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许多帮助。荷尔德林请黑格尔来到法兰克福,试图延续他们在图宾根的交流。
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最老体系章程》这本书的作者而言,他所倡导的新宗教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要摆脱教会的束缚,打破神权:
“只有当鄙视的目光不再存在,民众不再在智者和神甫面前颤抖,所有力量才能同时产生。……上天为我们派来一种更高的精神,在我们中间成立一种新的宗教,它将是人类最后和最伟大的作品。”
这是人类最后的一部伟大作品,它将取代由教会组织和控制的宗教。新的宗教将兼备感性和理性双重元素。人们虽然还没有具体实施完成这部作品,但已经在构思并写在纸上了。
今天,艺术或体育被当作新的艺术宗教,对此已经有所研究。我感兴趣于新的艺术宗教的特殊形式。所以接下来的报告中我会先讲黑格尔,因为他对这个概念影响很大,然后再谈艺术宗教的新形式。
荷尔德林认为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合成。这一思想经过康德、费希特和席勒发展开来。对荷尔德林来说,将来的神是酒神。他和黑格尔都崇尚古典悲剧,尤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
正如尼采的阐释,酒神指得是古代艺术的动力、能量和欲望。先后被尼采崇拜和谴责的瓦格纳宣告了这种整体艺术,他想要革新音乐和戏剧。
赫尔曼•尼弛(Hermann Nitsch)的狂欢神话剧就在酒神精神中产生,极具挑衅性。如果说尼采激发了佛洛依德的研究,尼弛就特意用戏剧艺术的方式把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和佛洛依德对潜意识的研究(深层心理学)结合起来。
对赫尔曼•尼弛而言,艺术是公开完成的行为过程,应直接作用于人的五官。他提倡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真正应用于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中俄狄浦斯自残双目(被解读为自我阉割)。赫尔曼•尼弛的戏剧理念很受争议,大多数人都很反感。2005年维也纳城堡剧院演出他的戏剧时,我还是下不了决心去看。但他的绘画总是吸引我在前面停留。我知道尼弛的戏剧观念主要取材古代悲剧,而我自己多年来在研究希腊悲剧的接受(黑格尔、荷尔德林、瓦格纳、尼采),这也鼓励我认真考察一下赫尔曼•尼弛的戏剧观。
黑格尔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1807)中谈到艺术宗教的问题,他区分了抽象艺术、生动的艺术和精神艺术。黑格尔在艺术宗教的论述中指的主要是古希腊,他并没有顾及近现代的艺术宗教,而是指了一下未来。
- 抽象艺术指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宗教艺术形式。如血腥的祭祀、礼拜等。因为这也是尼弛戏剧的主题,所以引用一段黑格尔的话:“精神还没有作为自觉的精神牺牲自己,面包和酒的神秘还不是肉身和血的神秘。”
- 生动艺术通过生动的自我来实现,比如奥运会时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力量和造型,狂欢游行中单个人体的展示和行动。跟抽象艺术不同,它需要人体的参与。
- 精神艺术是语言艺术,比如荷马、索福克勒斯、欧里辟得斯等人的作品,包括喜剧。希腊人的作品主要通过演员和流浪艺人在舞台上演出。后来黑格尔将悲剧定义为更高的艺术形式。以俄狄浦斯王为例,黑格尔指出悲剧主人公置身与知与不知的对照当中,表面通过阿波罗的神预得到的知其实也是不知,因为神的话是骗人的。
参考到悲剧理论后来在尼采和尼弛那儿的发展,需要指出,黑格尔主要在对话中看到悲剧性的发展和道德性的言说,主人公也是处于与神的对抗关系中,而合唱团代表长辈智慧。
黑格尔所提到的艺术宗教的形式是自我展示的前进式的发展。语言艺术还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精神,因为它太多想象和感性因素,还没能达到概念的力度。
酒神式的陶醉,这影响了后来多少代的精神,黑格尔仅仅在生动艺术中提到。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设想的是一条通向绝对知识的路。在《精神现象学》之前,荷尔德林和谢林就意识形体进行思考,黑格尔明显没看到这点。谢林在佛洛依德、叔本华、尼采之前就很重视无意识。荷尔德林也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尤其在写《恩培多克勒之死》写不下去的时候。
今天,无意识的创造力已经是毫无争议的话题,虽然我们还是不明白它的运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