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比的双重哲学
雅各比是18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在宗教哲学领域的影响远远超越他自己的时代。他为突破体系哲学的思考方向创立了一个起点。
我接下来不会讨论以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为背景或是围绕斯宾诺莎展开的泛神论之争背景下的历史内容。甚至对雅各比有重要影响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概念也只会间接提及。
我今天主要想从一种内在的视角出发,尝试探讨令雅各比哲学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思想内在的原因,并总结为论点提交讨论。
理性批判与理性确定性的哲学
我们的讨论始于一个轰动一时的论点:康德的先验哲学终结于“思辨的自利主义”。
从认识的先天条件出发尝试为现实经验的基本前提进行论证的一种批判哲学,对雅各比来说,是过于短视了。它仍停留在理论理性的界限之内,而经验到的现实则受到理性的严格限制。我们所遭遇的世界不外乎是知性认识的表象。虽然在康德那里,经验知识的主体间特征跨越个体而保证了客观性,但对于雅各比来说,这里存在某种不可消解的东西:恰恰在认识论前提下,事物无法作为客观的自在之物,而只是作为被切割了的现象世界出现在我们面前。
康德必须假定一个感知的源泉,即实在的物理世界的源泉,人从这一源泉接受印象而构成认识。这个感性的、实在的、与知性的自发性全然不同的感受Affektion只能由物自体引发。这意味着,因果性不仅是知性范畴,而是独立于主体认识运作于真实的外在世界,如此才能存在以因果效应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
这对雅各比来说,就已经可以颠覆《纯粹理性批判》了。
换句话说,所谓可以引发感知的物自体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我们的经验世界不只是具有主体的和观念上的规定性,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定位经验世界呢?
实践理性对雅各比来说也是个两难。如果对上帝的信仰、自由以及灵魂不死真的是实践理性所不可规避的必要预设,那么这些客观的实在物就成了理性的概念。
更尖刻点说:这只是些有启发意义的虚构物而已。对上帝存在的诚信却是无法如此获得的。这就是雅各比宗教哲学的支点。
无论如何,正是康德在理论理性的界限之外所界定的伦理确定性概念为雅各比后来所强调的直接的确定性奠定了基础。
对于康德来说,“道德的确定性建立在主观理由的基础上(道德信念),因此,我根本不必宣称说,上帝存在是道德确定性的保证,我根本上就是有确定的道德信念的。这意味着:对上帝与彼岸的信仰与我的道德信念如此交织在一起”,以致二者都不可放弃。
不过,我们就会看到,确定性概念在雅各比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
雅各比哲学要求在客观的事实性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然哲学、关于第一因和终极目的(上帝)的哲学、以及宗教哲学和道德。他认为,思辨的体系思维所无法企及的启示特征Offenbarungscharakter应当重新得到正名。这并非对知性知识的拒斥,却是明确地“启示”优先,因为启示才是知性知识的可能性条件。